如果家中高齡長者的記憶力越來越差、老是忘東忘西,是真的「失智」或「假性失智」?若能仔細分辨,其實某些非退化疾病因素造成認知功能的衰退現象,在經過治療之後,是可以恢復的。
當家中老年人出現腦部思考變慢、記憶力衰退、判斷力減退等狀況時,可別就此認定老人家是得了「失智症」,還需要仔細觀察評估,或許是得了「假性失智症」,也或許是其他病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、嚴重貧血或缺乏維生素B12,也可能是視力、聽力受損等所引起的認知障礙。
假性失智可治癒與回復
如果不是真的失智,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表示,這些因「假性失智」或其他病症引起認知功能衰退的「失智現象」,是具有可逆性的;患者經過治療,病症獲得改善之後,可能「失智」症狀明顯減輕,甚至能完全治癒與回復。
因此,「如何分辨出患者究竟是『假性失智』,或其他病症引起的問題,還是真的『失智』了?」相當重要,才能對症給予患者正確的治療與照護。
老年憂鬱症易假性失智
所謂的老年人「假性失智」,王培寧指出,主要是指老年人因「憂鬱症」造成類似「失智」的情況。患者會顯現出活動力降低、睡眠不好、注意力無法集中、記憶力受到影響的現象,而且因為憂鬱之故,很多平時會做的事都不想去做、不願行動。
臨床上常碰到老年憂鬱症的「假性失智」患者,發病原因往往和老伴過世或是家中發生重大事件有關,以致出現快速退化情況。家屬若發現家中長輩有這種現象時,應先考慮是否是情緒造成認知功能的衰退。
如何檢視分辨老人家究竟是憂鬱症還是失智了?王培寧說明,門診中醫護人員要求病患記憶事物時,若是患者很快放棄,完全沒有動力去努力記住,但是經由鼓勵還是可以記得住或回想得起來,可能是因憂鬱症導致的假性失智;若是患者一開始就表現出努力去記,卻怎麼努力也記不起來,就算在一旁再怎麼鼓勵,患者依然無法達成記憶目標,這很可能就是真的失智了!
假性失智不處理,小心真失智!
就算患者只是「假性失智」,家屬也不宜掉以輕心,應盡早陪患者前往精神科門診進行治療。王培寧說,沒有好好治療,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,特別是憂鬱症,也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。若是治療一段時間之後,透過生活調整、心理及認知行為治療等,患者的認知功能仍未見起色的話,就要考慮可能不只是有憂鬱症,而是已和失智症併行。
除了「老年憂鬱症」的「假性失智」之外,也有些失智症是由其他特定原因或病症引起,像是視力、聽力問題。根據醫學期刊《刺胳針》所載的研究報告指出,中年聽力損傷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。或者是身體其他病症因素,如營養失調,缺乏維生素B12、葉酸等;新陳代謝異常,如甲狀腺功能低下、電解質不平衡;還有藥物、酗酒等。這類的失智症是可逆的,找出原因對症治療,症狀可望獲得緩解。
大腦功能全面性衰退,才是失智症
失智症是指大腦功能全面性衰退,王培寧表示,不只是記憶力而已,包括語言功能、視覺辨認功能、執行功能等全都衰退,常常合併有些精神行為症狀,像妄想、焦慮或幻覺,衰退嚴重程度到足以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。
失智症的種類,主要區分為「退化型失智症」與「血管性失智症」,都有輕、中、重度之分。從發生原因看,王培寧分析,退化型失智症,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,而血管性失智症則多因中風或腦傷所致。目前失智症在台灣,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盛行率約為8%,女性高於男性,且隨年齡增長,罹患失智症的危險性就越高。
1/4長者有輕度認知障礙,失智症的高危險群
在正常認知功能與輕度失智之間,還有一個「輕度認知障礙」的過渡階段,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程度尚未達到失智症的診斷標準,一般日常生活功能良好,大多能獨立處理。
根據2013年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推估,台灣65歲以上長者,約有1/4有認知功能障礙。
台北榮總失智症研究團隊10幾年來,就失憶型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進行多項長期追蹤研究,發現這群患者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,每年約有18%進展成阿茲海默症,3年內則約有一半,而認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,每年得到阿茲默症的機率則只有1~2%。
失智,輕、中、重度有別
失智症的退化症狀,不同患者的病情表現未必相同,但有一定程度的「脈絡」可尋。王培寧指出,在初期,症狀易被人疏忽,或誤以為只是年紀大了的正常老化現象,像是會出現記憶力減退、不清楚當天日期、常去的地方易迷路、較不愛出門、變得愛發脾氣、變得多疑會懷疑有人偷錢......等症狀。
到中期時,症狀會比較明顯,在日常生活事務的處理上會變得困難,像是非常健忘、辨認人或環境變困難、煮飯清潔或外出購物很難獨自完成、理解力出問題、如廁、洗澡、穿衣、吃飯需依賴他人提醒或協助、漫無目的遊走、妄想或幻覺更為嚴重......等症狀發生。
到了晚期,則病患會呈現完全依賴以及喪失活動能力的情況,除了記憶喪失的情形非常嚴重,其他身體症狀會越來越明顯,如行走退化需坐輪椅或臥床、大小便失禁......等,無法自己獨立生活。
失智症的10大警訊
1記憶力減退,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。
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變得有困難。
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,家事、公事或休閒活動變難,無法應付自如。
4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,感到混淆。
5視覺圖像的理解力及空間感、距離感變差。
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,想不起該如何說,或如何寫。
7物件擺放錯亂,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。
8判斷力變弱或減退。
9從職場工作中退出或社交活動變得退縮。
10情緒和個性出現改變,常會變得多疑、憂鬱或焦慮。
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81%87%E6%80%A7%E5%A4%B1%E6%99%BA-%E9%82%84%E6%98%AF%E7%9C%9F%E5%A4%B1%樂澄人體工學成長書桌椅樂澄書桌
留言列表